工作参考

科学与人文:正本清源,融合有道
陈俊佑 (党委宣传部) 创建时间: 2017-05-19 浏览量:1291

编者按:

       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新著《科学与人文新论》,从多角度揭示科学与人文的关联,致力于构建一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关于创新文化的理念、教育观和教育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干货抢先看

  • 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有其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发展演变的逻辑。堪称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大致始于19 世纪与20 世纪之交,发展在20 世纪。其主要根源有三个:一是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与专业化;二是狭隘的科学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的对立;三是科学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可区分出三种不同形式,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也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或“正统型”;二是“激进型”或“反叛型”;三是“中间型”或“折中型”。对它们分别进行考察和研究,可揭示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从科学与人文最深刻的本性上看,科学与人文有着深刻的关联。具体表现为: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关联和精神关联等。这是两种文化融合的基础。

  • 元科学的重要使命在于,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而要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科学哲学应当突破传统的狭隘框架,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科学历史学应当从根本上克服狭隘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历史观,实现科学史与人文史的融合;科学伦理学要在真与善之间架起桥梁,从而推动科学、伦理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科学美学要在真与美之间架起桥梁,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 以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推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在哲学和理论层面的融合。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科学。如果不把科学理解为一种文化,那么,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这种人文化的科学观的核心是,科学同人文文化一样,也包括形而上之“魂”和形而下之“体”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因此,它不仅具有形而上的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价值,而且具有形而下的作为现实生产力的价值。这种人文化的科学哲学可称为科学文化哲学。它将彻底突破传统的科学哲学的知识论的框架,转向对科学做文化论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就科学而研究科学,而主张不仅要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科学,而且更要从人(创造者)和人性的高度来研究科学;将不再满足于自我封闭的学院哲学的逻辑体系,而强调面向社会现实,以新的科学观、文化观及其教育观引领科学、文化及其教育;将不再沿袭西方科学哲学的老路,而倡导在借鉴和吸取西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走中国自己的科学哲学道路。它将最大限度地体现西方思想和东方智慧、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形而下研究与形而上探索、自然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有机统一。

  • 以创新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推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在科学活动、科学实践和科学生活层面的融合。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同创新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关于创新文化之魂、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等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这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贯彻和运用。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创新文化,而且有助于在科学活动、科学实践和科学生活层面实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合。

  • 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推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层面的融合。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又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和教育哲学密切相关。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必然要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和教育哲学。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和教育哲学,必然要呼唤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必然要强调在教育中更加凸显人文精神,更加凸显生命,更加凸显创新,更加凸显幸福,从而在有力地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的融合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的融合。

关于本书

      关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书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的现象、倾向和思潮,做了深入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分析,并揭示了其多种根源,特别是科学观和人文观的根源;接着,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科学与人文的关联,并探讨了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的问题;最后,构建了一种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关于创新文化的理念,还有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观和教育哲学,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相融合的途径。

       本书可供科技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通识教育读物,供对科学与人文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关于作者

      孟建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领域包括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和教育哲学。著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论科学的人文价值》等。曾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 次,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1995 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 年度)。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 (48)

第一节 历史考察 (48)

第二节 根源分析 (70)

第二章 科学与人文主义 (83)

第一节 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83)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 (96)

第三节 科学人文主义 (113)

第三章 科学与人文的关联 (130)

第一节 科学与艺术的关联 (130)

第二节 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144)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关联 (158)

第四节 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关联 (168)

第四章 架起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 (180)

第一节 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180)

第二节 科学史与人文史的融合 (195)

第三节 科学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211)

第四节 科学美学的广阔天地 (222)

第五章 人文化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 (235)

第一节 科学文化论 (235)

第二节 论文化及其价值 (241)

第三节 关于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251)

第四节 科学文化哲学论纲 (263)

第五节 科学生存论 (282)

第六章 科学与创新文化 (296)

第一节 自主创新呼唤创新文化 (296)

第二节 创新文化之魂 (300)

第三节 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 (310)

第四节 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 (323)

第五节 科学·文化·生命 (334)

第七章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347)

第一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347)

第二节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 (357)

第三节 教育与人文精神 (369)

第四节 教育与生命 (380)

第五节 教育与幸福 (390)

参考文献 (402)

索引 (410)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