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世界和未来,从历史长河、时代课题和全球视野中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现战略突破中擘画战略目标,在把握战略全局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风云激荡中坚守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战略目标、推进战略布局、坚守战略定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一个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目标。
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意义,首先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正如习近平在西班牙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所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天朝大国梦”被列强的炮舰击得粉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可谓长夜难明赤县天,风雨如磐暗故园。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追求的路上,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战略任务,他还提出,建设一个强大社会主义中国“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强调“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里设定的时限还是到21世纪中叶。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明确宣布:“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们党锁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反映了时代需要、时代特征和时代使命,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为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贡献全部智慧与力量,发挥了强大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的战略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立足国情的新发展,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打下的基础,特别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当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做了科学分析和精辟概括,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这些问题,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都是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新问题。过去落后有不发展的问题,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则有发展起来后的问题,而且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为复杂;二是这些问题彼此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很难分割开,需要全面考虑,统筹解决;三是这些问题都是深层次问题,是硬骨头,要从源头上、根本上、整体上加以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下而上”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来研究、设计和破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方略。它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既有伟大事业又有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当前所有的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言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这一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要求,是指导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实际效能的重大理论创新。“四个全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我国发展依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方位、着眼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我们常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能够帮助我们组织和调动亿万人民群众为共同事业而奋斗,能够为国家发展作出长远谋划并加以实施。一句话,能够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更好得到维护,而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短板”,“先富”与“共富”不够协调;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后,达成共识越来越难,群众的改革获得感降低;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法治进程之间尚有距离;党的历史使命与党内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矛盾亟待解决;等等。“四个全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选择。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
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迈向战略目标、推进战略布局的征程上,形势严峻复杂,任务繁重艰巨。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还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处,要进行长期合作和斗争,要面对被人们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也就是说,要能够站稳脚跟、咬定青山,坚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各种定力中,居于首位的核心的是政治定力。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也就是是否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德、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有政治定力,才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才能敬畏规矩,守住底线,慎微慎独。
保持发展和改革定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否则就无法挽回和弥补。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容动摇,改革是关键一着,不能松懈,而发展和改革都要以稳定为前提。
我们要重视保持文化定力。习近平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文化定力,主要体现就是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还要保持处理国际事务的定力。新兴大国的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中国的发展,很多国家欢迎,但也有不高兴、不甘心、不接受的,他们总想干扰、阻挠、破坏中国的发展。我们面对挑衅要保持处理国际事务的定力,一要坚决斗争,核心利益寸步不让,抓住机会果断反击;二要维护大局,维护战略机遇期,不使事态脱离我们的控制,在有理时注意有利有节。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越是战略目标胜利在望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一鼓作气,奋力拼搏,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冲刺,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疾跑。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08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