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动态

【看社会】给地球号脉的老中医
余玉婷 创建时间: 2018-09-26 浏览量:6444

编者按:

         2018年8月6日~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余玉婷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走进中国石化(西北石油站)”2018年大学生记者暑期新闻实践活动,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大学等15所高校的16名大学生记者一起,走进中国石化上游第二大原油生产企业西北油田分公司,近距离探访“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塔河精神,感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和责任担当。本文是余玉婷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带领下,穿梭于戈壁和沙漠,“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成果,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6日第四版。  

 

        235口井见证了周永昌的深度。

  在库车县前往柯坪县的路上,道路两旁是延绵起伏的天山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周永昌曾经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担当着“地质的眼睛”的角色,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油。从1978年西北油田挺进新疆,这一找就是40年。

  他见证了235口井出油,并将这些井从勘探、开钻、完钻的时间、位置等,详细地记录在几十个厚厚的笔记本上。这些深深浅浅的字迹,是他脚踩大漠砂石,穿过酷暑寒冬,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结晶。

    “塔里木的活字典”

  这是现代物流还未普及的地方,一只羊每天要走10公里的山路才能陆续找到食物填饱肚子。但就是这些道路的沟沟坎坎里,几乎都留下过周永昌的足迹。尤其是那些路途险远、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哪里拐弯,下一步怎么走?他已烂熟于心,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塔里木的活字典”。这缘于他常年对工作的细心:在手里只有1∶50000的地形图,没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坚持手工地标,记录每一口钻井的前因后果。

  如今,人生已经进入到第82个年头,他工作了几十年才“闲下来”。 1997年,从西北油田退休后,他又先后被返聘到单位的高咨组、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在新疆的“塔河项目”,断续工作到2007年年底。用他的话说 “我的眼力退化了就不再去工作了”。

  周永昌是辽宁锦州人,从长春地质学院(后合并为“吉林大学”)毕业后,1966年开始在松辽盆地参加石油会战。1977年,他第一次来到新疆,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编写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普查初步设计方案》。方案显示,塔里木盆地地下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国家地质总局看完该方案后,决定在此成立队伍,开展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周永昌因此被调过来了。

  在新疆工作期间,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和编写的《库车坳陷油气田(藏)勘探概况及主要特征》一书,把他积累了几十年对塔里木盆地的资料精华,倾注投入,对寻找我国古生代油气藏和新生代油气藏很有参考价值。

  退休后也“闲不下来”,他从2010年到2015年,每年写一本《中国的大事要闻》。2016年到2017年,每年写一份《中国的主要成就》。

  “勘探勘探,妻离子散”

  地质人常说:“勘探勘探,妻离子散。”因为长期在野外勘探,一出家门便是数个月,很难照顾到家人。这种“苦”不仅是距离上的离散,还有对地质人生命的考验。

  塔里木盆地风沙大、干燥缺水,夏季炎热、冬天寒冷,自然条件恶劣。“油田就是大地工作者用脚走出来的”,用脚丈量这片土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永昌就经历过无数次的命悬一线,和死亡擦肩而过。

  他曾经从悬崖滚落,所幸抱住了一块石头,活了下来,也曾遭遇沙尘暴,在茫茫戈壁滩能见度不到5米的情况下,裹着雨衣,像溜溜球一样在敞篷车里晃荡。洪水来了,他就弃车继续向前跑。

  在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年代,定井位是极其不容易的。他有一次带着设备开车去定井位,上坡的时候车怎么也不上去,后来就用钢丝绳,一端把设备绑好,另一端把绳子绑在树上,慢慢绞上去。走了8公里,接近预测的井位点了,再把木桩钉上去。

  周永昌最难忘的是在一年冬天,平房招待所里没有暖气,只能依靠四周用煤烧热的火墙取暖。白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在晚上睡得很沉,被子的四个角着火了,也浑然不知。隔壁的同事闻到浓烟味,跑过来踹开门,发现被子和一些钻井的工具都烧红了。

  这段经历他从未和其他人说起,直到2011年这位同事去世,大家听到周永昌写的悼词,才知道他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死里逃生。这些年,家人对他不离不弃。目前,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妻子和女儿留在新疆照顾他。在一封书信中,周永昌写到“我的病多得老伴赵玉霞照顾”。

  “小车不倒,就往前推”

  在新疆的野外勘探中,他住过羊圈,啃过冷馒头,好不容易有碗面条,也落满飞沙。长期的风餐露宿,他患上了“地质病”——胃癌和胆结石。

  1978年,周永昌在喀什的时候,眼睛被紫外线灼伤,眼底出血住院。1994年,他接受了胃腺癌手术,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10年后,又因为胆结石切除了胆囊。

  由于当年还没有血液检查技术,在胃癌手术时,不小心被输入了400毫升的丙肝血。感染了丙肝的他全身发黄,被称为“金色的人”。在自己、家人、医生和单位的各方努力和坚持下,他连续治疗了7年,使丙肝彻底好转,连主治医生都觉得很不容易。

  他也想过放弃,但又反复说:“我就是学这个的,就是爱这个,没办法呀,也做不了别的。”因为这份爱,退休后他坚持看地质相关的图文资料,也了解各种新闻事件。几年前,他还跟德国人聊太平洋海沟。

  如今,这位“给地球号脉的老中医”,胃只剩下五分之一了,视力越来越差,脊椎也逐渐弯曲。生活施之以风,岁月摧之以雨,熬过,因而有了远超常人的坚韧性。遇到周永昌的时候,他正拿着一摞资料在退休站复印,那是他前段时间参观完705教育基地,发现有些勘探资料不够完善,于是手写进行补充。用他的话说“小车不倒,能往前推就往前推,走到哪里算哪里”。

余玉婷(中国科学院大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