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入口

朱锡绍:红色家书再现赤色邮路

  • 创建时间: 2016-04-18
  • 7918

【核心提示】1930朱锡绍致祖母

这是一件满身创伤又无比珍贵的早期赤色邮政文物,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件从赣中寄赣南并安全送达收信人的赣西南赤色邮政邮路实寄封。写信人朱锡绍,江西南康县龙回乡社下村人,1901年生,高小三年文化。父亲亡,母亲改嫁,从小由祖母抚养长大。19304月参加红军,他在信中说“在廿二军一九二团一连当军需长”,后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家书原文】

信封

祖母大人呀[1]

我自从拜别你老人家后,不觉得就半年了,但是现在家里状况怎么样,我亦不晓得。因为不能通信的关系,不能随时来写信问候你,请你老人家要恕我的罪。现在我在军队里头工作,身体很好,并且一切的事情我亦能留心,觉得非常快乐,但你老人家要常常保养身体为重。我的妻呀,你在家里要时□□平,侍奉祖母与同我在家一样,不要随你性情行为。如可你不能在家安心工作,随你自由结婚罢了。兄弟嫂娣侄子亦要听祖母的教训,不要对口,使她老人家不悦,我想你们亦安康呀。目前我在廿二军一九二团一连当军需长,现在我身边金钱困难,所以没钱寄回来养你老人家。我而今告诉与你,恐怕今年我不能归家过年了,我要参加打南昌九江胜利,请你不要怀念与我。你接到我的信后,务需马上把家里的状况详细的给我一封信,我就不会时常念吓。回信送廿二军一九二团一连携交吉安一带。

                 不肖孙  朱锡绍[2]

                 于吉安富田圩

                    一九三年十一月廿七日

 

【家书背后的故事】

笔者有幸于数年前在赣南老家南康龙回乡一烈士后人手中,发现一件19301127日于吉安富田圩发出的家信,封背贴赣西南赤色邮政捌分票一枚,盖有所经路站、分局等13枚邮戳,被全程送达收信人手中而保存下来。这件实寄封,信息丰富,邮史价值很高。

发现人朱昌阶(已故)在拆除祖传老屋的土砖墙时,发现墙缝中用粗蓝布包裹着一封信。由于阴暗潮湿,外层蓝布已腐朽成碎片,无法留存。信封也残损严重,仅内笺有少许虫蛀,可窥全貌。

信末署名是“不肖孙,朱锡绍”。经查1982年《江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有南康县龙回乡306名烈士,其中第256名即朱锡绍。朱锡绍是龙回乡社下村人,1901年生,高小三年文化,父亲早年故去,母亲改嫁,从小由祖母抚养长大,19304月参加红军,已婚,无嫡传。朱锡绍在信中说“在廿二军一九二团一连当军需长”,后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其妻改嫁信丰县。

在信封残片上,仅留存“……命委……会转……乡苏维埃政府交……同志启”字样。经笔者考证,其收信地址全称为“江西省南康县革命委员会转龙回乡苏维埃政府交朱昌阶同志启”。

因为南康县革命委员会早在1930324日(朱锡绍参军前)就已成立,乡政府离烈士家仅3华里,而时任南康县革委会主席的朱伯璜与烈士同宗族,转交信件较方便,故烈士把收信地址写给了由县革委转乡政府。

至于为什么朱昌阶是收信人?经了解有以下原因:一则朱昌阶为烈士侄子,同龄人,而且关系较好;二则直书祖母姓氏(普通妇女)难以查询;三则朱昌阶生前时有转交信件之事。

我们在信封正面右上角还能依稀辨认出有紫色的“挂号”字迹残痕,贴8分邮资,应是单挂号。这可能是烈士参军后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的一封家信。信中说:“因为不能通信的关系,不能随时写信问候你”,在部队“觉得非常快乐,只不过生活较为艰苦,身边金钱困难”,“不能归家过年”等等,说明烈士用寄挂号信来表达其思乡思亲之情何等切切。

这是一件满身创伤又无比珍贵的早期赤色邮政文物,也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从赣中寄赣南并安全送达收信人的赣西南赤色邮政邮路实寄封。

赣西南赤色邮政创建于1930316,在革命根据地免费为党、政、军通信服务,有时捎带红军家属和群众信件。在苏区发行了首套赤色邮票后,赤色邮件信函仍是利用中华邮政传递,只不过贴用赤色邮票,有的仍贴中华邮政邮票,但函件书写方法已不再掩饰,不伪装。在赤色邮政创建之前,在根据地赤色区域传递信息,主要依靠递步哨、传山哨传递文书消息,根据地范围以外则利用中华邮政传递信函。

1930104,红军攻克吉安后,赣西南赤色邮政已经在刚成立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革命热情更加高涨。面对赤色邮件屡屡被“全行检出”的被动状况,如何走自己的路,创建红色交通体系,健全完善赤色邮政,成为当务之急。

这封于19301127日发于吉安富田圩的红军家信,全程均由赤色邮政独立承担,县设分局,区乡设邮站和邮路,并设有灵活性很强的流动站戳,从而保障赤色邮路在突变的情急之中不致中断,能照常传递。

自创的赤色邮路始终穿行在苏区革命根据地范围,传输线路离不开在广泛群众基础之上建成的交通网。正是这些交通网点为赤色邮路奠定了基石。这封发自“富田圩”的家书是红军攻克吉安撤退至富田部队休整时所书,贴有“赣西南赤色邮政捌分邮票”一枚,系红二十二军一九二团一连军需长给龙回老区的祖母大人报平安,并希望得到家中回信,看来自创的赤色邮路很稳定,很正常,才可能有此奢望。这表明那时实物信函逐站传递,盖戳为凭,并已能安全送达。

在封背邮票的右下角可见“富田路站一九三十年、月、日”单线三格式红色销票戳,直径30mm,红色印油有渗透现象。这与信笺落款“于吉安富田圩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廿七日”的地点与年份相吻合。说明这是红军在攻克吉安后寄信人在富田休整期间所写并投寄。

随即此信传递到相隔约50华里的“潭头路站”(虽“潭”字被蛀,但“头”字可见),此戳形制与销票戳一模一样,当同属吉安地区,唯不同之处是用黑色印泥所盖。在《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苏区卷》中记载的“潭头分站”邮戳与上戳格式不同,可能一为邮政系统所用,另一为交通网站所用。

第三站到永丰县的“龙冈路站’,此戳直径达34mm,单线腰框式,四周刻有星形。《苏区卷》中也记载有与“潭头分站”格式同类的“龙冈分站”戳,故此戳也当属交通网站之戳记。由此可见,赤色邮政和交通网站都具有传递书信的职责

邮路的下一站是永丰县的良村,以及兴国县的龙冈头、玉田、龙口等地,相应的戳记分别是“九区路站”、“兴国路站”、“玉田赤邮分局”和模糊“□□□站”。其中除“兴国”戳记是黑色加盖外,其余均为红色印油,只是色泽深浅不同。须要特别介绍的是“玉田赤邮分局”戳,下格可能列“检查”二字。我们在兴国县城附近找到“玉山”和“田村”二邻村,当年兴国县赤色邮政分局便设在此处,取二村名之合称,它与设在县城的中华邮政遥遥相对。

信件过了兴国属地后便到达赣县地界,‘赤路邮站”、“ □□□色邮政分局”、“赣县第三区政府赤色邮站”和仅剩“赤色”二字的戳记,相应的地名分别是南塘、江口、茅店、三门滩和王母渡。本来,从茅店应该经赣县、南康直抵龙回。但由于数日前发生国民党截留红军信件事件,于是便避开白区,选走红区,绕道三门滩、王母渡迂回传送,最终安全抵达龙回。

封上最后一个戳记仅见“县牛”二字,分析是“信丰县牛颈乡苏维埃政府收发章”(椭圆形),从牛颈到龙回仅20华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传递约500里,经过1 3个路站。当乡政府将信交朱昌阶再转交“祖母大人”收阅后,便塞藏在老屋土砖墙缝中,历经六十余载才重见天日。

这次发现的“富田”封,给我们带来前所未闻的十三枚戳记,由他们组成的邮路贯穿赣中南赤色区域,犹如“”字。以前发现的赣东至赣西邮路封上留下约三十一枚戳章印,反应了邮路的艰辛曲折,漫漫邮路汇成“一”字。这前后两条赤色邮路重合形成“T”字形主干线,横穿直插整个赣西南根据地,成为赤邮传输主动脉,正是红军在赣西南苏区游击活动的核心区域。

总之,“富田”封的出世,再现了一条赣西南赤色邮路,为我们探索早期赤色邮政找到了另一个支点。

(辜济成)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特别为国科大笃志网提供文图。


越南救亡总会,即越南琼侨救国会。1938年,符克受党的派遣前往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他奔走于大街小巷,宣传抗日救亡。经过他的艰苦努力,越南琼侨救国会成立,符克任常委。

服务团,即琼侨联合会回乡服务团,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由香港、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亚等侨胞组成,活跃在琼岛各地,成为一支宣传抗日、战地救护、输送抗日物资的重要力量,符克任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