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入口

2005支部娄尘哲:我们也要成为种苹果树的人

  • 创建时间: 2018-01-10
  • 1235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作报告。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报告涉及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众多方面,会上总书记带领我们回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使命引领发展”,这是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来的十分鼓舞人心的话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同时也倍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之大。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一个与我们国科大人息息相关的名词:青年科技人才。这个名词听起来很普通,但做起来却非同一般。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深入思考。在学习十九大精神和思考“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我的思绪飘到了六十二年前。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1955年9月17日,在美国的洛杉矶港口,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即将起航。世界著名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也购买了这一天的船票,返回中国。钱学森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同时他还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兼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的主任,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在9月17号这天,没能到码头上送行,但他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事实证明杜布里奇说的是正确的,我们的先辈科学家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潜心于人烟稀少之地“种苹果树”,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得到了完美的果实:1964年,中国第一颗完全自制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同年十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成功,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80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正是这一颗颗积攒先辈们心血的果实,造就了如今的大国威望,铺开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钱老,以及为祖国的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所有先辈科学家们,他们的名字和功绩,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先辈们的辉煌事迹下,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身处离科学最近的环境,“科学”二字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常态化的思想,不论是学习、生活、工作还是思想成长,我们都应该寻求科学的方式与方法,哪怕如开学典礼上马书记根据科学对天气失误的估计,虽然引爆了整个朋友圈,可我们依然为马老幽默豁达的科学态度所折服。

    我们生活在2017年的今天: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世界上最先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同样国际领先,我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此外,还有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很贴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那么我们怎么捕捉常态化的科学?

    我们应该向一个科学传播者和创造者发展,为别人带来便利,向落后吹响消除的号角。古人云:“术业有专攻”,进入研究生阶段,我们每个人接受的是更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也是我们向一个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最便捷的途径。作为学生党员我们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为身边的非党员同学树立一个榜样作用;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向其他专业领域的同学求教,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知识的边界和专业的桎梏越来越淡薄,勇于向别的学科跨出交叉的脚步也是对科学的一种探索,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向研究其他方向的同学、老师甚至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科普自己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因为你永远不能否认或低估传播的力量;最后我们还应该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没有好坏,但是创造或利用它的人却有善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要牢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多次强调的“不忘初心”,我们在科学上的初心是什么?就是明辨是非,永远用手中的剑去斩断罪恶的源头。

    我的研究方向是网络空间安全,正是站在是非交界线的位置,守住科学的初心,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看到许多互联网攻击的案例。统计发现,越来越多的攻击不是针对个人或者小型团体的,而是针对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区域的,和平的年代不是没有战争,而是黑暗处的硝烟在交界线处就被阻拦。而每想至此,我都会更坚定自己的选择,我愿意做行走在交界线上的战士,也愿意在这片战场成为种苹果树的人。

    中国走的正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我们有幸生活这样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伟大时代、一个和谐文明的强大国家。 总书记提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不懈的积累沉淀,心中怀揣着抵达科学最高境界的理想,手中实践着朴素不失思想光辉的力量。“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日出升。”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决不能推脱;面对科学的高峰,我们决不能退缩。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中国一代青年的壮志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应该是年轻而富有激情的我们,向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交出的最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