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六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院士为党员同志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张书记用严谨的推理,生动的事例,丰富的数据反复论证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必将雄辩的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听完张书记的党课之后高年级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心潮澎湃,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侯佳腾同志谈了他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他认为“道路自信”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把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走三十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又一个三十年,中华民族逐渐强起来了。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理论自信”是对我党发展思想的肯定,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灯塔。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中国实际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从此大踏步的前进。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灯塔,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自信。“制度自信”是对我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案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对实现中国梦的制度的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深沉的自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丰补歉、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镌刻在我们文化中的基因。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文化认同感。
侯磊同志作为一名贵州籍学生对张书记党课中讲到的精准扶贫问题颇有感触。他说邓小平曾经说过“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给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失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贫穷不能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贫富不均更难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不均更不是社会主义。藏富于民,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侯磊还以自己家乡贵州为例,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下以“大数据”产业为新时期立足点,建立经济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将贵州作为大数据研究的大本营,解决了就业问题,吸引了人才,推动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GDP增幅近年来名列全国前茅。
柯炜同志也谈了他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他从医疗改革谈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出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费用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
魏朋旭同志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着重谈了她对如何在创新驱动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这一问题的看法,她认为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两者是不矛盾的事情,实现从创新驱动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思路主要由两个方面:1. 对于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从技术创新上来看,技术可以创新式地提出以解决这些已经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她举例有一家酿酒厂发明了一种认知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情境采取超局部的自动化、自我调节式的供水方式,三年内将该厂的用水量减少了25%。越来越多的电力公司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火力发电模式,转而致力于开发更为精确、更自动化的太阳能和风能可再生能源预测系统,将先进的天气预报模型和认知自学能力结合在一起,开辟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应用业务。2. 对于创新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科研人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尽可能地结合实际问题、实际情况,比如先进的机器学习和自组织交互网络可以更加快速且精确地确定污染源,比如监测空气污染或甲烷泄漏等等。如果将此技术应用于非点源污染,对污染源头的监测、控制和治理都会大幅度加强。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作为当代青年,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尤其是作为国科大学子,我们责无旁贷,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路口,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要珍惜拥有的环境和条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