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正值建党96周年之际,天文学院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一起回顾了张杰书记6月28日所讲党课内容,彼此间通过交流分享对张杰书记最后所布置的思考题的思考结果,从而重温张杰书记的党课内容,并通过交流,更进一步理解其内容。在讨论中,我们对张杰书记提出的思考问题逐个进行讨论,大家积极发言。
1) 关于问题: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中国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郭世成同志说:
我所学专业为精密仪器及机械,属工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我国为何要进行工业的转型发展,主要由于我们生产要素利用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多种基础工业产品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特种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还达不到可使用的程度,工业生产中也存在着浪费现象,以我在工厂短暂的经历,车钻镗磨铣等各个环节均存在这不同程度的浪费,众所周知,这些加工环节都是减料加工,那么产生的材料屑如何经行合理安排是需要解决的。一种新的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增料加工),便没有这些困扰,但由于材料水平的限制却没有大范围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在创新驱动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首先,制定以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明确目标导向;其次,我们应该正确客观审视我们所面临的形式,对症下药;然后,应针对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全面优化工业经济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第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杨舒程同志谈到:
我所学的是天文学专业,所以我对宇宙的广阔是有清醒认识的,我深刻的感觉到人类未来解决生存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向太空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人类曾经向月球进军,人类仿佛就要开创一个新的太空时代。但自阿波罗17号登月之后,载人航天就再也没有突破过地月轨道,这就仿佛人类正要走出地球这个摇篮,但反而因为害怕宇宙的浩渺而缩回脚步。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数量却在不断提高,要在不降低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努力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这不现实。而太阳系中有着巨量的资源,能够大大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首先从能源来说,我们的母星太阳,从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能只是太阳所释放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这比任何人工核聚变的功率都可观(当然,反物质的话更可观,但技术上要求更高),还有其他资源,比如水、金属,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储量更是惊人。而已知的化石燃料都将在数百年内耗尽,而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却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而大大提高。所以从长远来看,向太空进军,这是未来的人类唯一的出路。向太空进军,本身就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事业,阿波罗计划催生了许许多多发明创造,核磁共振、激光通讯都来自于此。可想而知,向太空进军,技术难点很多,但技术创造会更多。而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实现创新驱动转型的一个契机。至于绿色发展,当人类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少了,环境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针对两位同志的发言,其他同志纷纷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同志认为当下发展技术重要,又有同志提出很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材料发展的局限性,所以材料也很重要。
2) 关于问题:为什么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杨海同志谈到: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其次不管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执政者,消除贫困都是需要解决以及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活追求,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自古以来,人民吃不饱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起来推翻政府,可见这是人民的不可逾越的底线,脱离这个问题谈任何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针对杨海同志的发言,有同志提出如何消除两极分化?另一位同志谈到,两极分化不可能消除,只能缩小差距。
3) 关于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什么?
王楠同志谈到: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讲话中的一个崭新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光芒,为我们进一步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发展的核心问题,明确根本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求发展,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就能不断前进,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朱艳同志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 关于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邓涛和董志华同志谈到:
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党的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长期争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与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依靠力量、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外交与国际战略、领导核心共14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依托是什么?源头和根脉是什么?主题和主线又是什么?
厉宏兰同志谈到:
基础和依托是科技和教育。a)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c)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唐琳琳同志谈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十”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互联网+教育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鄢然同志谈到:
社会主义文化的依托是教育和科技,需要依托教育和科技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源头和根脉应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究其根本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而来;主题和主线应该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去全面协调可持续。
6) 关于问题:谈谈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徐节速同志谈到: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的。所以我发表一下关于文化自信的看法。
文化自信不可缺少。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侠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有正确认识和高度自信。另一方面,还要包容和借鉴外来文化先进的部分。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可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李曼迪同志谈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真正的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19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即使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但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我们相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华文化会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就是秉持着对“四个自信”的坚持和实践,所以,让我们相信,坚持“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
7) 关于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高清鹏同志谈到:
习总书记说我们现阶段比任何时候很接近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创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顽强拼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8) 关于问题:你心目中的 “中国方案”是什么?
董志华同志谈到:
把脉世界经济发展:中国贡献着全球经济增量的1/3,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无可替代,如何提振全球经济,中国方案备受关注。2015年11月,习近平在G20峰会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从“怎么看”谈到“怎么办”,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生态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我们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应该作出表率,倡导绿色发展。
点亮互联网之光:张杰书记在党课中提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趋势,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投身于此次工业革命,让中国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呈现自己的实力。
9) 关于问题:研究生党员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王咸奇同志谈到:
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该在学校要珍惜所有能珍惜的机会,一方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要紧跟党走,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紧跟党的步伐。实现“中国梦”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学生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才能寻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寻求到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我们要学习并弘扬这些精神,让自己更加满怀信心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以上即天文学院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对于张杰书记党课内容后的思考与心得,并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党课内容的理解。讨论接近尾声之时,崔群超同志和褚庆波同志发表了自己对于党课内容的心得体会,大家又针对其发言展开了讨论。两位同志的心得体会请见其他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