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首先针对报告后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张亚捷同志对于消除贫困的问题认为,首先要明确贫困的定义、贫困在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贫困特征的区别;牛晓君同志对研究生的社会价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曲辞晓同志也认为,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考虑其价值性,即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做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产出,不能仅仅追求毕业和论文数量,从而缺乏实际价值。
杨书鉴同志对张杰书记的报告做出了总体评价,张书记从自身专业为出发点,以物理定律作为党课开头,让我们明白党的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与我们的科研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和科研没有明确的界限,万物皆有相通。
而后,多位同志从自己专业方向出发,结合张杰书记的党课主旨和自己的科研经历,阐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公民意识和国家发展的认识。张亚捷同志认为,当今科研人员的工作,不一定在将来应用到本职工作中,我们在科研中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任伟珊同志也就此补充说,不少科研问题亟待解决,但科研工作可以使人有思想上的提升,使人思想逐渐成熟,思考问题更全面。任伟珊同志因专业方向原因,每天都要关注空气质量状况,时常关心国家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法,但当前形势下,解决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需要经济发展减缓作代价。杨书鉴同志深入地探讨了该问题,认为关键之处在让全体公民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李娟同志认为环境污染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赵轻舟同志也补充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与经济相矛盾,但任何时候都存在主次矛盾,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都建立在经济水平上,终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水平证明我们发展模式的正确性。
部分有过国外交流经历的同学也贡献了自己的想法,简单阐述了国内外的不同社会现象和背后可能的社会内涵,伍彬同志在短暂的交流期间,时间分配较为轻松,有更多精力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对当地优美的环境和风景印象深刻,公民素质、礼让意识较强,认为我国国民在该方面水平有待加强,国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铺垫。穆静同志表示,各国国情不同,大环境不尽相同,但科学无国界,科研方法相互融会贯通,社会文明和国民素质一定程度上也与生活节奏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国家基本政策也会影响人民素质水平。马天啸同志也认为国内外科研方法不存在本质区别,只感受到生活方式的差异,国外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体会。赵轻舟同志从社会产业方面分析了东西方差异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农业为绝对支柱产业的国情,以及经验科学为主导的科研方式,使中国在工业革命之前领先于世界,但工业革命后,西方实验科学的高效率使其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超越了中国。不可否认的是经验科学支撑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但当代社会的科研工作,必须中西方结合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壮大国家实力。任伟珊同志也时常关注国内外的发展差异,部分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人口适中,环境优越,福利待遇较好,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对应着巨大的生产力,生活环境在当下不尽使人满意,但这也是我们科研人员,尤其是相关专业人员为之努力的目标,逐渐改变我国的福利待遇,切实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