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也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主张,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跨越,引导广大党员坚持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内涵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并且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的精神DNA。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底蕴积攒丰厚的民族。习总书记用六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个概括言简意赅,而又不失深邃的道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的文化积淀当然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意义
当今世界的多元性,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要固守我们独特的文化阵地,让世界的一角迸发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是文化自信有助于坚持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选择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指出,“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身的根基,容不得半点动摇。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毫不动摇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民贵君轻的仁政方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理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自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汇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三是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承载着历史、现在与未来,其价值追求和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能力。中国梦体现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也必然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内驱力和支撑力。文化的教化育人和引领风尚功能,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四.怎么做
首先要强化内功。我们要加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广泛培育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加强文化的传承。在传承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贴合时代脉动,使其迸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通过练好内功打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彰显中华文化的优势和独特魅力。
其次还要注重引进吸收。中华民族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还应注重引进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内化到为我所用,拓展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我们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切不可有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同时还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传播好将中华文化,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