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园地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家国共成长
王秀全 创建时间: 2019-12-27 浏览量:2010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习,父母或祖辈言传身教,后辈耳濡目染,形成家庭独特的风气和传统。习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过家庭温情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可以说每一个家庭都和祖国母亲共同经历着成长。我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的小时候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在祖国70华诞之际,我对祖国的祝福化为假期回乡对亲人们真实生活的记录,以表达内心的感恩和感动。

        来国科大工作后,我又重新拥有了难得的寒暑假。2019年的寒假,我惯例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和老人家一起过年。这一次,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爷爷奶奶一辈在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时代义无反顾地前往,并扎下根基的那片土地——新疆,这个生我养我、见证我成长、给予我力量的家乡。

(一)归家

        回到童年成长的地方,小时候的一幕幕逐渐被老物件唤醒。快二十年过去了,爷爷奶奶家里的很多老部件爷爷还在精心地保存:有脚踏板的缝纫机,床脚的五斗橱、写字台玻璃板下的黑白照片,被翻得起了毛边的毛主席语录、我和堂妹玩捉迷臧时,最爱把自己藏进去的木质大衣柜,那里盛满了童年的欢乐时光。而如今,衣柜已难再藏进一个我,木门上的镜子也似乎比小时候更小了,是我真的长大了。还有老房子角落里爸爸亲手焊接的钢架玻璃面大鱼缸,和带俩天线触角的老式收音机,它们的占地面积很大,却已成为怀念过去的装饰而不再使用。书架上的很多书是爸爸、叔叔和姑姑上学时候留下的,书页已经泛黄。

         比较新的是现在爷爷在社区党员干部开会时常用的党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资料,和爷爷写字的钢笔一起放在写字台上。从书房回到客厅,爷爷很自豪地跟我展示着手机里社区党支部开会、他获得优秀党员、光荣退伍军人荣誉的照片。还有几段晃动着的视频,都是爷爷珍藏的宝贝。“开饭啦!”随着厨房传来奶奶叫我们吃饭的声响,我们从爷爷兴奋的描述中回到当下春节的现实。

        奶奶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吃起来满是从前熟悉的味道。爷爷尝了一口,揶揄说馅里没放他买的调料,结果最后还是把一大盘全部吃光了。除了大葱肉饺子,还必须要提的是奶奶原创的地衣菜汤。这道菜是将徐州老家采来的地衣放进新疆面疙瘩汤中调合,散发别样的清香。奶奶说以前找地皮菜是因为自然灾害没有吃的,去山上挖树皮的时候发现了就用来充饥,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这道地衣菜成为我们晚辈竞相追捧的特色家常菜。后来我在“学习强国”看到一个视频名为《地衣:非凡的平凡》,还发现是中科院植物所联合拍摄的,当天晚上分享给奶奶,奶奶说“我孙女现在是为国家服务的人啦,你要继续努力!”我知道奶奶简单的话语和家常的地衣菜,是在激励平凡的我们创造非凡。

         圆桌落座,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一年又一年”的春晚预告和直播,欢腾的节目和全国各地热闹的场景就在眼前。亲人们拉起过往的家常,时间悠远而飞快。席间我们决定这个假期要去一趟伊犁,一来家人都在乌鲁木齐工作,还没有西行欣赏过赛里木湖的冬景;二来我跟同在北京的堂妹也想借机好好参访一下曾经的西域门户惠远古城,那里有只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过的伊犁将军府,还有尚未为常人熟知的林则徐家风馆。 

(二)出行

        博尔塔拉州当地时间上午8:20,我们驱车前往伊犁霍城。在头一天见证了赛里木湖的自然奇观“湖底冰泡”之后,第二天的清晨我们来到了有丝绸之路璀璨明珠美誉的惠远古城。惠远也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加强了对伊犁的治理后,这里曾是我国西陲最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

        惠远古城分为北、西、南、东四个街道,东街最长,钟鼓楼在城中心。穿过钟鼓楼东行,不远便是伊犁将军府。将军府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之所,旧址始建于1882年。四合院中古树参天,两个形态奇特的石狮子在飞檐式人字梁平房前格外显眼。房内有用木板搭成的顶篷,院内有回廊,府门楼在西面,为二层土木建筑。后部有凉亭,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据史籍记载,将军府除将军公台以外,还有放置机要文件的印房、放置图书的册房、粮饷处、营务处、驼马处、功过处等机构。林则徐曾在这里领导惠远的百姓兴修水利,建造坎儿井,受到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 

        提起林则徐,大家自然会联想到虎门销烟或者清末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再往深一层想,未必了解曾经的两江、两广总督为什么会来到新疆。这次惠远古城之行有幸参观了林则徐家风馆,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这位清末大将的事迹和风范。家风馆坐落在惠远古城南街东一巷,原是林则徐的戍所,现在成为了自治区级的廉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馆整体分为八个部分,依次为:携子戍疆、爱国英雄、家国情怀、荷戈戍疆、儒学传家、良师益友、教子有方、为官有道。通过十一个展厅里的影片、绘画、小传、档案、语录、诗词、图片、家书等追溯过去的方式,展示了林则徐教育子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官践行“清、慎、勤”;为人崇尚仁义礼智信,止于至善的家风家范。整个展览透过家书这一微观的载体,传递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心怀天下的大智慧。

 

(三)感悟

        通过观看展览,我们了解到:林则徐是福建人,二十九岁进京考取翰林院庶吉士,在京为官七年勤于学习、善于观察,三十六岁的他仕途进入上升期,任浙江杭嘉湖道。道光十九年,他受任两江总督,虎门销烟后,接任两广总督,可谓仕途走向巅峰。然而鸦片战争爆发,国家危难之际的他能以社稷为先,忍辱负重,前往新疆戍边。很难想象那时五十七岁的他怀着怎样的心情,能够超脱自己低落的处境,忍受被贬谪的痛苦,完全没有影响到他为国家奉献的热情,远在新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家风馆中的展区有一盘菜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盘素炒豆腐。原来林则徐幼年时家境贫寒,家里的一盏青花瓷油灯只有到除夕之夜才舍得多放一根灯芯。即使这种清贫的环境下,一家人在一起仍感到喜气洋洋。除夕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共享一盘素炒豆腐,吃得津津有味。后来林则徐便有意在除夕年夜饭保留一盘素炒豆腐,以纪念往日艰辛而又和睦的日子。这个传统被林氏后代传承至今。正如同我们全家为之称赞的——奶奶的“除夕保留曲目”地皮菜,成为了忆苦思甜的介质,味蕾上留下的记忆却能深深印刻在心上,化为感动和力量。

        书香传家,“一要戒懒,二要淡泊,三要热心服务”。这几点在林则徐家书中屡屡出现。在戍疆期间林则徐远离家乡,写过很多封家书,几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写他在戍地的见闻和处理政务、与人交往的情况。林则徐还在书房亲书一幅“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寄托对后人的期望。他效法父亲“身体力行”的身教,用自己待人处事接物的积极态度以身作则,去影响他的下一代。林则徐非常关心儿女的学业,儿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点评,无论多忙他总是会抽空予以具体指导。比如,有一封家书表扬三子拱枢:“枢官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赘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同时也细心地察觉出林拱枢的文章系别人誊写,批评他懒惰,说“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教导他们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在教育子女处理个人仕进与服务国家的关系方面,林则徐有意味深长的箴言。长子林汝舟为翰林院庶吉士时,林则徐写信强调:“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据林崇墉先生诠释,这几句话阐明了林公的进退之道:“那是进中知退,而退中知进,要旨是在预存退归之心,而后才能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他不为追求私利而干进,不曾为留恋权位而徘徊,也不肯顾虑个人体咎而退缩。当他少壮时代接受父教而表现的是如此,当他叱咤风云时期指导儿子的又是如此,以至颠沛流离时所秉持的更是如此……”

 

        从这些教育后人的家书中,我体会到林则徐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林则徐家风的可贵之处。林则徐身处异乡之时,仍不忘关注对子女的教育、对家庭的关爱,将淳良家风传给后人,传播向社会,传播向世界。而此时写下文字的我深受鼓舞,对于故乡的思念化作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回报给予我动力的一切人们,步履坚毅地实现价值。

(四)返京

        这次前往伊犁的探访不虚此行,给已经跨越三千公里返回北京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春节假期家人团聚的同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边疆的历史,更加全面地认识了生养我的这方土地。还通过对林则徐家风馆的参观,体会到家国一体的使命感。

        我的爷爷奶奶一辈是极具使命感的一代人。他们在年轻时远离江苏的家乡,跟随军队保家卫国开疆辟土,埋头工作岗位辛勤工作,边疆的戈壁大漠因为他们的建设而成为美好的绿洲。而现在的我,从十七岁来北京求学,如今年方二十七已工作两年。在家人的鼓励之下,我做了十年的异乡人,也早已适应北京的一切,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主人。这个时代很大,大到万家灯火之时会忽然生出何处是我家的疑问;这个时代却也非常包容,能让志向远大的人们拥有更多实现理想的机遇,能够为个人幸福努力,能够为家国天下奋斗。

        家风与国家息息相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感谢我所拥有的淳良家风,也感谢我和我的祖国所共处的这个时代!

 

        作者唐桑圆,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务部。

责任编辑:国柯轩